“揭竿而起”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民起義,反抗壓迫,這個成語的來源是《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這個成語的典故發生在公元前210年左右的中國秦朝末年,當時,陳勝和吳廣因為受到苛政壓迫而決定發動起義,他們在大雨中誤期后,決定發動起義,他們認為即使起義失敗也要死得有價值,所以選擇了反抗秦朝的統治,他們的起義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之一。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人民為了正義和自由而勇敢地站起來反抗壓迫的行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