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嘴上貼了三次封條,形容說話極為謹慎,現在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這個成語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緘其口”就是指一個人在反省自己時,要像把嘴巴貼上三張封條一樣,保持沉默,不輕易開口,另一種說法是,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一種刑法——“緘口令”,犯人被判刑后要在嘴里貼上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三緘其口”,以示懲罰,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中,原文是“三緘其口”,后來被《論語》引用時變成了“三復其口”。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您!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問我。
發表評論